會議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三江集團公司)主辦,由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武漢光谷航天三江激光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
高紅衛致辭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對本次激光技術與產業發展創新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向指導和支持本次論壇舉辦的國家部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漢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航天基金會的領導表示感謝,向參會的航天界老領導、軍方領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新聞界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熱烈歡迎。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分享、協同、合作、創新”的時代。資源共享、能力協同,開放合作、互利創新,成為新技術產業順利發展、快速成長的前提。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在于創造一個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以便國家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共同探討“分享、協同、合作、創新”發展的方向與路徑,推動我國激光技術產業順利發展、快速成長。
激光技術是20世紀以來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網絡技術齊名的人類重大發現。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認識的宇宙行為由能量、質量和信息這三種基本要素所主導,而激光至少與其中的兩個要素相關(能量與信息)。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換言之,能量與質量可以相互轉化,那么實質上我們所在的宇宙行為與光的作用高度相關。如果說空氣對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續而言是必須的,那么光對于宇宙的存在與演化也是必須的:地球表面的空氣無處不在,宇宙空間的光無處不在。科技的進步已經突破了幾何光學的束縛,雖然牛頓力學的應用還有其生命力,但量子力學的應用已經堂皇登場,激光以其“純凈、可控、好用”的獨特優勢,已經成為各種能效應用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原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成果迸發的源泉。電話和汽車的普及應用經歷了百年左右的時間,激光技術的普及應用也需要百年左右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講,激光技術產業還有60年左右的高速成長期。
航天科工以“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為企業使命,從事著關系國家安全地戰略性產業,著眼于“大防務、大安全”發展理念,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之路,憑借深厚的專業技術積累和大系統工程協同創新優勢,開展了一系列軍民融合創新項目研發,不斷推出高新技術產品,大力發展激光技術產業是航天科工布局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之一。
為突破關鍵技術、促進激光產業發展,航天科工以技術研發與產業孵化為主線,拓展自主可控領域范圍,目前擁有激光技術領域國家“千人計劃”專家7人、“千人計劃”評審專家1人,武漢“城市合伙人”6人(其中國際領軍人才1人),武漢市“3551人才計劃”4人,后續還會吸引和培養更多高層次專家,不斷壯大核心技術骨干隊伍。經過艱苦努力,航天科工已經完成了激光技術上游產品(特種光纖、高功率半導體泵輔源芯片、量子點激光器、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產業化等項目落地,創新成果已經得到業界和用戶的初步認可。除已經向市場提供大量先進的能效激光基礎產品和應用集成產品外,還按照國家量子通信發展戰略,結合武漢市政務、金融等重點領域信息安全需求,與科大國盾、國科量子等公司聯合成立了量子通信骨干網和城域網項目推進小組,積極參與建設國家量子通信骨干網“武合干線”和“武漢市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等量子保密通信先導項目,穩步進入信息激光技術領域。
航天科工以激光技術研究院為基本依托,以“一院N司”產業群為載體,以“牽引上游、壯大中游、拓展下游”為指引,以激光技術產業發展基金為支撐,布局能效激光和信息激光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難點領域,搭建人才培養、引進和產業孵化的平臺,開展激光前沿技術研究,突破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核心環節,推動我國激光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前瞻性技術難題的解決,促進“產、學、研、用、投”主體之間的合作,推進我國激光產業向高端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我相信,有國家部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漢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業內企業家、工程技術專家、各方面用戶以及各方面專業人士的精誠合作,我們一定能夠開創我國激光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局面!
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