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海光機所的創新成果猶如“清泉”,汩汩而出。南京激光研究院則像是一個“強磁場”,引來各類產業資源和要素。一個激光產業全鏈的良性“生態環境”正初步形成,在當前制造業大環境下逆勢向上。
缺少平臺,不少科研成果只能被“束之高閣”
“我們不缺創世界紀錄的科研成果,缺的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上海光機所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激光專業研究所,雖在激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過多項重大突破,但在成果轉化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上海光機所分管產業的陳衛標,曾為此動了不少腦筋。所里曾經先后建了兩家全資公司,干了一兩年遇到瓶頸,最后都不了了之,不少科研成果只能被“束之高閣”。
2012年,建立一個激光科技孵化基地的想法再次被提到上海光機所議事日程。那時候,位于湖北武漢的光谷已成氣候,上海光機所對標國際激光產業發展方向,除了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小目標”,他們還有一個更大的藍圖——打造國際知名的激光產業集群。如今,登錄激光研究院的官網首頁,在“愿景”一欄,這句話依然醒目地存在著。
不看論文,而以產業技術貢獻為評價根本
不破不立。有感于以往做成果轉化失敗的“痛點”,激光研究院在體制和機制方面開展了多項創新探索。
海闊憑魚躍。這里不以論文論英雄,也不以年齡、資歷、學歷、職稱或職務來考量,而是以產業技術貢獻為評價根本。此舉無疑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積極性。
有了積極性還不夠。成果轉移轉化后可進行利潤提成,孵化企業后對團隊予以股權激勵,這些舉措變“要我轉化”為“我要轉化”,加快了科技成果市場化推進力度。
激光研究院擁有120余人的光機電領域專職研發團隊,還與國內頂尖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上海盛知華知識產權服務公司和深圳中科院知識產權服務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這使得激光研究院有能力每年為80家左右的地方企業提供委托合同科研、技術轉移、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等公共技術服務,合同科研及技術轉移等橫向收益近兩年累計達6000萬元。
除了技術,初創企業最缺的就是資金和管理。“我和紅塔證券的老總只談了15分鐘,對方當場就拍板了,看重的正是激光產業的前景。”兼任南京激光研究院院長的陳衛標說,研究院和開發區聯合紅塔證券等成立了中科紅塔激光產業基金,首期募資規模達2億元。由基金對選中的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不僅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需求,還帶來企業需要的產業發展資源。初創期的風險降低了,企業的后勁增強了。短短4年多時間,激光研究院這一平臺孵化和集聚了31家企業。
二次開發使得“沉睡”的科技成果獲得轉化
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原本是上海光機所研發的一項科技成果,激光研究院通過一次買斷、二次開發,提升了該技術的成熟度,研發了工程樣機,孵化了南京牧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該技術可實現從幾十米到數公里范圍內風速、風向等風場信息的實時測量。依靠這一技術,該公司2014年從注冊資本100萬元起家,現估值已達1億元。
這正是激光研究院“二次開發”策略帶來的效應,將實驗室中的原型機孵化成企業需要的產品機,使得上海光機所多項難以轉化或“沉睡”的科技成果獲得轉化。
上海光機所與激光研究院之間如何分工呢?陳衛標說,前者定位于國家重大專項任務和重大基礎研究,作為重大創新成果的“策源地”,持續輸送原創性成果;后者則承接這些原始科技成果,進行“二次開發”。
依托技術后盾,孵化企業快速成長
“我們和寶武鋼鐵集團也有合作,他們不久前剛提走3套金屬打印設備。”聽聞記者從上海來,激光研究院副院長、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邢飛介紹,作為激光研究院孵化的一家企業,他們是國內首家系列金屬激光3D打印機的開發商及供應商,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他們的產品還填補了國內高功率送粉式激光3D打印的空白。企業正是依托激光研究院取得了快速發展,去年成功獲得了6000萬元融資三年時間,估值增加十余倍。近幾年,依托激光研究院強大的技術支撐,一批孵化企業取得快速發展。
包括激光研究院孵化的企業在內,連同上海光機所在上海等地孵化的企業數量已達45家,這些企業去年銷售總額超過8億元,比2015年增長50%;預計今年底超過1億元的“小巨人企業”會有5家,衍生企業形成的銷售收入將突破10億元。
有了激光研究院的實踐經驗,近幾年,上海光機所結合上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科創中心的要求,在激光前沿科研領域不斷突破的同時,也正在積極推動激光智能制造領域技術的快速轉移轉化。2016年,先后與嘉定區簽約共建“中科神光激光產業園”和“上海先進激光應用創新中心”,并取得快速進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