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領域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技術“卷”已經向上傳導到設備供應商之間,誰能真正為光伏企業實現效能提升,誰就牢牢掌握話語權。
一直致力于技術提效的激光設備公司海目星,繼2022年首創TOPCon激光硼摻雜技術之后,通過不斷優化材料和工藝,再度提升了激光輔助快速燒結技術(LAS)效能,并實現客戶銷售,在同行之中真正做到技術領跑。
海目星,國內激光設備龍頭,激光輔助快速燒結技術是其自主研發技術。據公司12月7日官微信息,LAS激光快速輔助燒結設備自今年推出以來,頻頻獲得光伏客戶訂單,并助力客戶實現穩定量產,產線提效整體達到0.3%以上。同時,公司近期更獲得了單筆65GW的中標通知。然而,該消息上線發布不足一天被撤銷,小編致電公司董辦回復表示,因涉及商業機密暫予以撤銷,這也從側面印證,公司技術已確有提升,而非紙上談兵。
相比傳統燒結,激光輔助燒結充分發揮了激光的能量集中和可控優勢,具有明顯的提效優勢,正在成為N型電池產業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提效技術方向。目前,頭部激光設備廠商都紛紛布局,加速推出相關產品,但技術水平卻參差不齊。
橫向對比來看,同行相關技術對TOPCon電池的提效水平普遍卡在0.2%的水平。例如,帝爾激光(300776)曾在官微上披露,其聯合業內客戶開發的激光誘導燒結技術(LIF)在TOPCon電池上已完成工藝驗證,提效約為0.2%。英諾激光也于2023年9月13日宣布已自主開發出電池柵線激光沖擊強化技術(LSP),提效同為0.2%。此外,大族激光(002008)開發的激光優化接觸工藝(LOC)對TOPCon電池的提效也是0.2%。
海目星無疑已憑借更領先的技術實現搶跑。反復驗證結果顯示,海目星的LAS技術對TOPCon電池轉換效率的最新提效已經突破0.3%,而且良率和碎片率均達到業內領先水平。
作為光伏激光設備領域的后起之秀,海目星進入光伏行業雖然僅有兩年左右,但卻已依托多年的激光技術儲備和創新研發實力,在光伏產業鏈中異軍突起,有業內人士指出,海目星目前在光伏激光設備領域已經占據半壁江山,對此前的龍頭帝爾激光帶來沖擊,兩家上市企業已經開始了從技術到市場營銷的全方位競爭,而從目前進度看來,海目星在技術創新的提升上已經壓過帝爾激光一頭。
海目星能夠實現技術領先,其實從公司的研發投入上就可見一斑。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海目星研發投入達到3.52億元,同比增長28.28%。其中,大部分研發投入用于新興產業新技術、新應用的探索與研發。相比之下,今年前三季度,其可比競爭對手的研發投入分別為:銳科激光(300747)2.29億元,帝爾激光1.61億元,德龍激光7473.84萬元,英諾激光5229.41萬元。
從數據對比看,海目星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遠遠超過可比競爭對手,這是其得以成功打破技術壟斷,并構建起自身強大技術壁壘的關鍵。目前,海目星的TOPCon SE設備已占據了高達40%的市場份額。而且,在光伏領域,除TOPCon技術以外,其在BC電池新品研發方向上已完成產品驗證并獲得客戶認可,在鈣鈦礦方向也有提前布局。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N型電池2024年的市場占比或將超過50%。其中,TOPCon因經濟性與性價比優勢顯著,將在后PERC時代逐步確立擴產主流地位。
今年以來,晶科、天合、通威、一道、鈞達等光伏大廠均已相繼擴大在TOPCon方向的布局,相關設備招標份額不僅持續提升,且價格較PERC組件溢價保持在0.06-0.1元/W左右,技術迭代紅利凸顯。
當前,光伏產業正處在多種技術路線并存、降本增效需求強烈的發展階段。根據光大證券(601788)預計,2025年,TOPCon所采用的激光SE設備市場空間有望達到20.2億元。站在風口之上的海目星有望憑借創新研發實力,市場領跑優勢,適應不同客戶的創新需求,從而拉開與其他同業競爭者的差距,率先在新一輪的景氣周期中占據更多市場份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