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這句行業箴言,在2025年的激光產業版圖中愈發清晰。當不少企業仍聚焦于產品迭代與品牌建設時,頭部企業已將目光鎖定在行業標準制定的“定義權”爭奪上——這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背書,更是行業話語權的核心。
筆者梳理發現,2025年開年至今,激光行業標準建設呈現“火力全開”的態勢,從國家標準到團體規范,從設備制造到應用場景,標準化浪潮正重塑產業格局。
“老大哥”大族激光帶頭示范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著重指出,要將標準化工作全面融入新興產業、制造業升級、綠色低碳轉型等重點領域。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大族激光今年大力加強在激光輻射安全及激光設備專業領域標準的貫徹與實施,從企業內部管理到對外行業交流,全方位推動標準化工作的深入開展。
今年5月9日,由全國光輻射安全和激光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激光材料加工和激光設備分技術委員會(TC284/SC1,簡稱“激加分標委”)主辦,廣東工業大學與大族激光承辦的《激光車削加工機技術規范》和《激光銑削加工機技術規范》兩項重點行業標準項目啟動及研討會在廣州成功舉辦。這兩項行業標準,是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下達的第一批行業標準項目計劃,屬于“升級傳統產業標準項目計劃”中的重點項目,由TC284與TC161聯合歸口。這兩項標準直指激光加工機床的設計、制造規范,將為設備安全性、可靠性及加工精度劃定“紅線”。
其實,作為激光行業“老大哥”,大族激光從2008年起便擔任“全國光輻射安全和激光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激光材料加工分技術委員會(SAC/TC284/SC1)”秘書處單位,是行業標準制定的“常駐力量”。以“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為路徑,大族激光的標準布局已覆蓋激光安全、切管機精度、復合加工設備等核心領域。截至目前,其累計牽頭或參與20余項國家及行業標準,主導1項國際標準制定,并在2024年斬獲“廣東省標準領軍企業”稱號。
2025年標準成果井噴
2025年激光行業的標準建設,已從單點突破邁向全領域開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行業在設備制造、安全防護、應用測試等多個細分領域,已啟動、發布或實施多項關鍵標準,形成“發布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2025年開年至今的標準化建設項目統計(激光制造網不完全統計)
在激光核心設備與材料領域,銳科激光的表現尤為亮眼。其牽頭制定的《連續泵浦半導體激光器技術要求》、《激光智能焊接裝備通用技術要求》、《高功率脈沖光纖激光器通用技術要求》等標準已陸續落地,覆蓋半導體激光器、焊接裝備等核心產品,填補了多項技術規范空白。而《超高功率工業級光纖激光器技術規范》及配套測試方法的發布,更是為超高功率激光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劃定了技術標桿,推動光纖激光器向更高功率、更穩定性能升級。
在安全與防護領域,國家標準的落地為行業筑牢“安全防線”。2025年2月發布的《激光產品的安全第3部分:激光顯示與表演指南》、《激光產品的安全第4部分:激光防護屏》,將于9月正式實施,為激光顯示、表演等場景的安全管理提供明確指引;集萃激光參與的《激光加工機械金屬切割的性能規范》雖定于2027年實施,卻已提前為金屬切割設備的性能評估建立了量化標準。
在新興應用場景,標準化進程正加速技術落地。由上海禾賽科技牽頭,鐳神智能等五十余家企業參與制定的《車載激光雷達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作為我國車載激光雷達首個國家標準,明確了測距精度、抗干擾等核心指標,既為制造商設定了技術門檻,也為自動駕駛車企提供了選型依據,直接推動激光雷達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規模化應用。而中國科學院牽頭的《光電測量智能操控類激光雷達主要參數測試方法》,則從測試環節規范技術指標,與前者形成“性能要求+測試方法”的閉環。
值得關注的是,激光加工與工業應用標準正成為支撐“工業母機”戰略的重要抓手。5月啟動的《激光車削加工機技術規范》、《激光銑削加工機技術規范》,依托廣東省重點研發成果,將推動激光加工機床向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湖北楚天激光參與的《電站汽輪機葉片激光清洗技術規程》結項,為電力裝備維護提供了標準化方案;浙江工業大學牽頭的《激光淬火機技術規范》啟動,則瞄準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通過規范設備性能提升“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標準化引領市場從規范走向高質量
激光行業對標準化的執著,本質上是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從行業層面看,標準是破解“質量參差、競爭無序”的鑰匙——統一的技術指標讓企業競爭從“價格戰”轉向“技術戰”,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明確的測試方法則降低了上下游協作成本,加速技術落地。例如,車載激光雷達標準的出臺,不僅減少了車企與雷達廠商的對接成本,更推動整個產業鏈向“性能優先”轉型。
對企業而言,參與標準制定是“技術卡位”的核心策略。企業通過參與標準制定,能夠將自身的技術優勢、創新成果以及實踐經驗融入到行業標準之中,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樹立起更高的技術壁壘,提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比如銳科激光通過主導多項標準,將自身技術優勢轉化為行業規則,在光纖激光器領域形成“技術-標準-市場”的正向循環;大族激光牽頭國際標準制定,更是直接提升了中國激光產業在全球的話語權。正如“廣東省標準領軍企業”的榮譽所印證的,標準制定能力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產業生態看,標準化是“產學研用”融合的紐帶。比如一些標準化的制定依托高校與企業協作,將研發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又比如大族激光積極投身于“激加分標委”與高等院校聯合開展的“激光安全標準進課堂”活動,打通了標準從“制定”到“應用”的人才鏈條。這種“創新-標準-產業化”的閉環,正推動激光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跨越。
激光行業標準化進程任重道遠
盡管2025年標準建設成果顯著,但激光行業標準化仍面臨多重挑戰。目前,部分細分領域仍存在標準缺失,如新型激光材料、極端環境下的激光應用等;部分標準的國際認可度不足,難以支撐中國激光產品“走出去”;企業間的技術壁壘也可能阻礙標準協同……
筆者認為,標準化工作接下來或可從三方面尋求突破:一是強化企業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將核心技術轉化為標準,同時推動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協作,避免標準成為“技術壟斷工具”;二是深化產學研協同,依托行業協會搭建平臺,讓高校、科研機構的前沿技術與企業的產業化經驗更快融合;三是提升國際話語權,以車載激光雷達、光纖激光器等優勢領域為突破口,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接軌,甚至主導國際標準制定。
激光行業標準建設,既為爭奪“定義權”,也為產業升級。當更多企業意識到“標準即話語權”,當標準體系覆蓋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鏈條,中國激光產業不僅能實現“做大做強”,更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定義”先機。
中國激光行業標準化進程任重道遠,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激光行業的標準化工作將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加規范、健康、可持續的方向蓬勃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