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用科學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的新聞,卻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國的嚴重“關切”和“不安”。
2006年初,從中國南極中山科學考察站傳來一則消息,中國在中山站附近計劃建設的一部高頻雷達的選址工作已經完成,將主要用于對極地地區空間環境的探測和研究。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民用科學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的新聞,卻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國的嚴重“關切”和“不安”……
美國世界論壇網站日前引述一些美國安全專家的話宣稱,“中國的南極高頻雷達可能會被用來發展反衛星激光能力,以破壞或中斷美國通過南極的偵察衛星”云云。這些所謂的“安全專家”還胡亂指責說,“中國的空間項目與美國的空間項目完全不同,都與中國軍方操作有直接關系”,并舉出五角大樓去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為例,稱中國正在計劃發展反衛星系統(ASAT systems)。
美報無端指責
美方對此的無端指責,引起了國際間科學界的強烈反響。具體負責高頻雷達籌建工作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胡紅橋博士介紹說,這一雷達站點這是中國極地“十五”能力建設計劃中在南極現場投入最多的一個科考設施,作為中山站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最重要的建設項目之一,將主要用于對極區空間環境的探測和研究。
中國即將在南極建設的這部高頻雷達的相關資料也是對外公開的,據專家介紹,天線陣共由二十個天線單元組成,其中主天線有十六個天線單元,副天線有四個天線單元,每個天線高二十米,天線間距約十四米,天線陣總長度約二百三十米。
這部高頻雷達主要是用于探測3000公里范圍內的電離層對流,它將被納入我國“東半球空間環境地面綜合觀測子午鏈”,有利于提升我國極區空間環境的探測和研究水平,擴大我國極地科學在國際上的影響。
中國未來太空武器將裝備技術更加成熟的激光武器
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工程師郝戰軍也指出,這個項目來源于1995年,由中國科學院、信息產業部、教育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5家單位聯合向國家的一項建議,其目的是為了解空間環境災害性天氣變化規律及中國上空環境的區域性特征,更好地保證我國在空間運行的衛星和受電離層影響的各類通信導航設施的安全。
因此可以說與美國的間諜衛星絲毫扯不上一點關系,不是危害衛星安全的工程,反而是保護衛星不受電離層影響的工程。
據香港媒體報道:當外界普遍以為中國把武器發展的焦點集中在巡航導彈、海基導彈及先進戰機、艦艇之時,中國軍方一種足以和美國水平匹敵的尖端武器——激光炮(亦稱“死光炮”),也在悄悄地研制中,并名列“九九八國家安全系統工程”榜上。
有消息稱,中國軍方同時進行把激光炮列入其戰區導彈防御系統計劃,抗衡美國的TMD系統。中國海軍今年六月初和去年八月,兩次在青藏高原區域測試激光炮,攔截低空飛行導彈。如果這套激光武器能成功搬到軍艦作戰,中國海軍艦艇目前防空、反導彈能力低下的現狀將不復存在。
用激光炮對付高速飛行的目標,最關鍵的技術是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早在七十年代,中國國產的激光武器已經克服激光功率難關,當中國專家在加拿大表示能利用激光光束激發原子核釋放中子時,已經令美、加兩國的軍事專家十分吃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