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產業升級重在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對沖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業綜合實力的提升有賴于企業產品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綜合運營能力的提高,這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摸索、調整,而政府不應過多干預。
勞動力優勢未完全喪失
中國證券報:有觀點認為中國制造業正遭遇發達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各自優勢的“前后夾擊”,針對這種情況,你認為中國制造業升級應如何突破?
張小濟:目前發達國家確實掌握更多高新技術和規則制定話語權,但國內技術在某些方面不領先不等于不能參與國際競爭。國際貿易主要由市場決定,制造業也是如此。我們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而南亞等地區勞動力成本相對更為低廉,我們的優勢已逐漸轉移到產品質量以及勞動力素質優勢。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是世界最大的,而東南亞等地區雖然勞動力成本低廉,但素質只相當于我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情況。因此總體而言并不能說我國勞動力優勢已經喪失。
針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業產業調整應主要依靠市場行為。以紡織行業為例,以前要依靠人力手搖制作毛衣,但現在因為請不起那么多工人,所以很多企業提高機械化水平,一個工人可以同時控制十幾臺機床,而一臺機器相當于過去十幾臺手搖機。通過提高機械化水平控制勞動力成本,這就是企業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的一個例證。盡管目前國內勞動力工資成本可能是東南亞的三到五倍,但紡織等制造業并沒有全部轉移出去,原因就是國內生產效率提高。目前一些技術含量很低,完全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已經逐漸從東莞等地消失。但是出口總額并沒有因此下降反而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也說明我們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和升級。產業結構的升級除了體現在產品種類的變化外,也不能忽視產品本身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此外,我國國內市場廣闊,無論是國外制造業轉移抑或國內自主發展的制造業都有很大發展空間,汽車、工程機械、機床設備制造都有很大發展潛力。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機械生產商,這為我國成為重要的機械制造出口方提供了前提條件。
強化市場機制作用
中國證券報:制造業升級不會一帆風順,在你看來,應如何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開拓高端市場?
張小濟:明年制造業出口會面臨比較激烈的競爭。除了之前提到東南亞的低勞動成本對國內低端加工制造業的沖擊外,制造業結構調整也會使與發達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等的競爭對象發生變化。此外,一些產業貿易保護主義比較嚴重。比如鋼鐵、化工等產業,這些產業在發達國家包括中等發達國家都還存在。在WTO案件中,中端產業規模較大,涉及就業人口較多,競爭也比較激烈,所以反傾銷案件最多,比例也相當高。
另外,許多產品出口以后,客戶對售后服務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這對我國企業的海外綜合運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僅要把東西賣出去,服務也要跟進。比如在非洲,利用零件攢車也很便宜,但是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沒有維修機構負責。如果國內制造業想在全球提高競爭力,售后服務的配套必須跟上。
面對這些挑戰,應該讓企業在市場中摸索應對。專家的建議主要是根據別國的經驗,但是時代變化了,過去別國的經驗不一定適用于國內。企業應該在市場中通過競爭摸爬滾打,調整和回應市場的變化。我們希望出更多的華為、海爾,但這些企業都是在企業競爭中摸索出一套適應全球環境的從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系統。如何樹立好的品牌,世界和國內都有好的經驗,國內企業可以借鑒,但政府不應該過多插手市場行為。
中國證券報:你預計明年制造業的出口形勢如何?
張小濟:高端制造業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目前國內制造業正在實現產業升級,從輕紡到機械到裝備到材料都在實現產業升級,但不能因此定義制造業屬于低端還是高端。判斷制造業處于哪個段位需要研究具體產業中的技術含量,否則即使是看起來技術含量很高的IT行業也可能只負責實際技術含量很低的簡單組裝。
我認為明年的出口形勢會和今年基本保持穩定,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大概在7%-8%左右。我們不需要過度強調出口速度,而更應關注出口產業結構,以及同一個產業中產品結構的變化。如果僅僅是速度增加但結構沒有發生變化,長期而言對產業結構的升級沒有好處。相反,如果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即使出口速度有所下降也是可以接受的。外貿出口主要由市場決定,企業要在市場中不斷適應,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決定作用很有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