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3D打印技術又成為建筑界熱炒的話題。真的這么簡單?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絕非如此。3D打印技術所用的“油墨”是玻璃纖維水泥,為保證“油墨”的和易性,其材料強度大大低于一般建筑用混凝土,所以僅限于一、兩層的房子,或者作為主體結構的一次性模板,其效益遠遠不能抵消昂貴的3D打印成本,在沒有找到成本、耐候性、強度超越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單一材質建筑材料之前,3D打印還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實話實說,3D打印真的沒到熱得發燙的地步,無論百度、谷歌上,有關“3D打印”關鍵字的搜索結果有多少,仔細一讀,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國外的事,有些更帶著濃烈的幻想主義,與國內并無關聯。用973首席科學家段宣明先生的話來說,“3D打印還不能稱之為產業”,不成熟不完善不容易,而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的公開放言更是直接:“如果3D打印真有用,我的‘郭’字倒過來寫”。而中國3D打印第一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顏永年指出,“3D打印不會達到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么夸張”。
實際上,3D打印在專業領域又被稱為“快速成型技術”,且并非一項新技術。其源于19世紀末的照相雕塑快速立體成型思想,基于材料堆積法的一種高新制造技術,甚至被人稱為是“上上世紀的思想,上世紀的技術,本世紀的市場”。為何在這幾年突然火起來呢?這得益于國外數百萬元級別的工業級3D打印設備搖身一變成為桌面級的設備。
在京東,最便宜的3D打印機只要3000元出頭,而在淘寶,供用戶DIY的Reprap Prusa Mendel i3 第三代套件只要2100元,一時間受到GEEK們的追捧,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打印出各種極具創意的3D物品。當然,這也少不了媒體人的添油加醋,所以許多不可思議的新聞便突現在人們眼前。
那么,國內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對此,段宣明先生此前在接受友媒采訪時承認,3D打印還停留在做模型階段,僅僅是用來進行一個產品驗證,模型雖然重要,但靠此需求量,不足以支撐一個產業。
問多買少 大家看熱鬧
在蘇州,蘇寧石路Expo超級店就有3D打印機銷售。“貓頭鷹大概需要5個小時,而一個筆筒模型只需1.5小時,這比工廠生產模具需要耗費3天的時間要快得多。”據負責該區域的工作人員介紹,“這臺打印機定位為家庭或個人使用,打印品所用的材質是ABS樹脂,目前只能單色打印,且打印材料只有ABS一種材質”。從旁邊展示的樣品來看,表面還是有些粗糙,也相對較輕。“看的人是很多,尤其是設計工作人員居多,但現在還沒有賣出一臺”。
在南京,曾經上過電視的3D打印體驗館,如今人去樓空大門緊閉。幾經輾轉,打通老板電話:“打印人像做了三個月就做不下去了,越虧越厲害,接著就轉到工業上。去年3D打印人像、手機殼、藝術品的確被炒的非常火,每天都有人上門來問,有要加盟的,也有記者采訪的,但經濟效益上不來,因為3D打印照相技術成本較高。目前,生產以及國外進口的塑料、光敏樹脂等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這就大大增加了民用3D打印的成本。僅制作一個10cm高的全彩人物像就需要近千元,更不提打印1:1的真人像,很多人問的時候興趣濃濃,一看價格表,掉頭就走。花幾十萬從美國引進的打印機成本連一半都沒撈回來,不轉行就眼看著設備貶值,最后能血本無歸。”
隨后,我們又探訪了位于虹悅城的一家3D打印體驗館--記夢館,算是國內現存比較大的一家3D打印連鎖店。即便如此,也未能逃脫“好奇的人挺多,真正花錢去體驗或者購買打印產品的寥寥無幾”的困境,一個3D打印的塑料材質iPhone外殼,售價數百,一個13cm高全身人像,制作費近千元,價格偏高或許是阻礙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重慶,一位做3D打印機的經銷商第一年總共完成了600多萬元的銷售額,也就銷售了幾臺設備而已。這些進口設備動輒數十萬元,高端機型甚至高達數百萬元,能夠采購的企業本來就少,而一旦采購幾乎再難有后續購買。到現在為止,40萬元以上級別的設備只賣出十幾臺,客戶多分布在沿海地區。制造業的發達程度決定了企業對3D打印的需求程度。其余更多則是幾千元的低端產品,玩家居多。
其實大家把3D打印想得過于簡單了,在購置了3D打印機之后,還需要了解立體造型、工業設計、3D軟件等等相當復雜的技術知識,制作一個鼠標,對于外行人來說可能要付出一兩年的努力。否則,要么再花費數萬元買一臺3D掃描儀,要么只能花錢請專業設計人員構建數據模型或者從網上下載模型數據。
外商賺大頭 資本市場看淡
歐美大型制造企業十幾年前就普遍通過3D打印技術開模(制造模具)。但直到現在,國內企業仍更愿意下到工廠用機床開模,3D打印開模的做法在國內制造企業中的接受程度非常低。原因何在?一方面有保密方面的顧慮,另一方面也是相關設備、人才儲備不夠。說實話,最近幾年光纖激光切割機、激光打標機、激光焊接等新興加工技術的興起,使得工業加工領域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另外,許多模具企業表示3D技術對當前業務影響不大。模具和3D打印屬于成型技術的范疇,兩者之間為競爭關系,但不存在模具被3D打印機替代的問題。當產品批量生產時,用模具的話,幾秒鐘就可以做出一個產品,而用3D打印機的話,3小時左右才能打出一個。如此來看,短期內該項技術的應用并無法替代模具。擁有多年壓鑄行業從業經歷的林國棟告訴記者,金屬粉末和膠水層層疊加而堆砌出“壓鑄件”所需溫度條件較高,而打印出的“壓鑄件”只能進行尺寸方面的驗證,而無法進行復雜的功能測試,這樣“費力不討好”的環節,他們一般不會選擇。
負責的說,國內的3D打印市場還處于萌芽期,技術、材料、數據都極度依賴國外,就連訂單很多都是國外的。通常3D打印的原材料是從美國、中國臺灣等地購進的,雖然非常貴,但國內的材料與國外還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客戶并不敢用。有些設備內嵌入了設備制造商的芯片,要開動機器,只能用該廠商的原料。整個產業鏈的錢都被上游賺走,而剩下的則難以維持現狀。
從今年年初至今,3D打印領軍企業Stratasys公司的股價大幅跳水,另一家龍頭企業3D System股價更是暴跌40%,押寶金屬打印的ExOne下跌近50%。產業層面,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對于3D打印概念已經熱情大減。一位創投界人士表示,3D打印產業目前在國際上仍屬于“超級新興”產業,尚未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而VC一般都是項目處于市場啟動階段才會大規模介入,而PE更是市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才會介入,對于尚屬于“超級新興”的3D打印產業,目前表現出較大興趣的大部分還是天使投資,動作也很謹慎。
從業人員并不樂觀
為能了解更多的資料,記者還采訪了一些從業人員,從知乎上挖掘了一些信息。就連他們也表示中小公司和個人的話,現在跟風投資3D打印機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目前,3D打印機是一個高速發展與成長的階段,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超乎想象。也許今天投入一百多萬購入的設備,明天就會被十幾萬的設備超越。目前,大部分的3D打印機在精度上的表現仍然差強人意,不信的話,做個小直徑螺絲之類的就露陷了。大部分的3D打印工作原理仍然是做加法,類似像素圖一樣一個點一個點往上鋪,注定了精度不會高。什么時候3D打印機會做減法了,比如融合了激光切割,什么時候才能說精度有希望了。
另外,業界這些公司都在各玩各的,沒人想過去聯手研發一款通用型的耗材,所以導致成本下不來。目前,絕大多數的3D打印機還只能做到頂點上色,這是一個很要命,但也是長期被忽視的技術瓶頸。頂點和dpi掛鉤的缺陷是,為了打印出一個表面有細膩2D圖像的物體,要用上千萬上億個頂點,對于3D打印機要求太高了。
結語:
不可否認,目前3D打印技術在醫療、航空航天、藝術、建筑等領域的確小有成績,但多數仍在國外。內觀國內3D打印市場,從技術、硬件、數據再到耗材,均處于萌芽發展階段,高度依賴于國外技術。在消費市場中,由于商家的打印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其所提供3D打印制品在銷售價格上不被消費者買賬。早前,曾有人將3D打印技術比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但就筆者來看為時尚早!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