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器人產業已上升至國家級戰略層面
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長期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紛紛推出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國家戰略規劃。中國目前正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定性階段,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經濟發展。因此,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大力發展中國民族品牌機器人產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2014年6月,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大會上重點指出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革命”正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這無疑將機器人產業發展推向國家級戰略層面。
(二)工業4.0下的新型制造模式
工業4.0的主題是智能制造和智慧工廠,其核心就是構建信息物理系統,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實現物與物、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的數據信息交流、交互,即將設備、生產線、產品、工廠、供應商、客戶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建立智能工廠,實現智能生產。德國提出“工業4.0”以及美國推出的“工業互聯網”都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的表現。在未來的社會,無數的機器、工廠車間與人之間都用一張大網聯結起來,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大力節減制造環節的損耗。“工業4.0”將推動全球智能制造升級浪潮,實現眾多行業制造模式的變革。
(三)“中國制造2025”邁向工業強國藍圖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規劃的核心是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以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規劃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首次出現“工業互聯網”概念,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規劃的切入點就是抓住智能制造搶占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的制高點。
(四)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伴隨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我國勞動力紅利時代即將結束,面臨迫切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這使國內機器人產業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我國繼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后,2014年機器人銷量又創新高,預計2017年工業機器人保有量有望達到全球第一。中國機器人密度明顯低于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存在龐大的缺口,未來市場空間巨大,這將為我國集中資源,發展國產機器人產業提供強勁動力。
國內機器人市場發展機會
《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完成初稿,有望在2015年底前發布?!兑巹潯诽岢隽私窈笪迥曛袊鴻C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工信部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在輪胎、陶瓷等原材料行業,民爆等危險作業行業,鍛造鑄造等金屬工業行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規劃》也對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家庭輔助類機器人以更高的性價比解放人類雙手。
(一)推動工業機器人變大變強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指出,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但產業大而不強。如何促進機器人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是管理層非常關注的問題。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我國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這些零部件占到整體生產成本70%以上。
其中,精密減速器75%的份額被日本壟斷,國內高價購買占到生產成本的45%,而在日本僅為25%,我國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經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的整體售價,在高端機器人市場上根本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
為了引導機器人產業由大變強,《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加強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能力、推進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示范、建立完善機器人的試驗驗證和標準體系建設等。
2015年,工信部還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在輪胎、陶瓷等原材料行業,民爆等危險作業行業,鍛造鑄造等金屬工業行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
(二)服務機器人千億市場待開拓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發展速度較快,但服務機器人相對弱勢。因此,《規劃》對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
《規劃》提出了市場主導、質量為先、強化基礎、創新驅動的發展原則,實現在助老助殘領域、消費服務領域、醫療領域等重點領域的示范應用,并開展核心零部件攻關、前沿共性技術研發、醫療康復機器人應用等重點工作。
目前,家務輔助機器人每年以超過10%的增長速度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把個人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家庭機器人將成為繼計算機之后的又一個科技和產業發展浪潮。
家庭輔助類機器人以更高的性價比解放人類雙手,保守估計市場空間將超千億元。隨著云機器人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輔助機器人將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將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計416億美元的新興市場。
服務機器人一般需結合特定市場進行開發,所以從這點上來說,本土企業更容易結合特定的環境和文化進行開發,占據良好的市場定位,從而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