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美國《每日科技新聞報》等媒體報道,近期,美國軍事專家對中國“電磁推進系統”(Em-Drive)太空發動機的軍用前景進行了臆測,“中國太空飛船、衛星裝備這種發動機的話,可進行隱形機動飛行,其變軌能力也將大大增強。”
太空飛船是一種運送航天員、貨物到達太空并安全返回的航天器,也叫宇宙飛船,可分為一次性使用與可重復使用兩種類型。用運載火箭把飛船送入地球衛星軌道運行,然后再入大氣層。飛船上除有一般人造衛星基本系統設備外,還有生命維持系統、重返地球的再入系統,回收登陸系統等。
中國長征-5重型火箭發射
“電磁推進系統”的概念最初由英國研究人員肖耶爾于十幾年前提出,發動機運作原理是讓電磁能(微波光子)在密閉的錐體內部反復反彈,從而在錐體較細的一端產生推力,推動宇宙飛船向前飛行。“電磁推進系統”理論上能在不使用任何燃料的情況下,為太空中的航天器提供動力。近期,中美太空專家可能在這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旗下約翰遜太空中心的一支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披露,該團隊通過實驗證明“電磁推進系統”能夠實現,并且已經打造了一臺“電磁推進系統”原型機。該團隊在論文中表示這種輕量級的引擎能夠在70天內將航天器送到火星,“電磁推進系統”不會往外噴射任何物質,這和以往的推進器有很大的差別。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科研機構宣稱其早已經成功制造出“電磁推進系統”原型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官方早在2010年就撥款支持科研機構研制“電磁推進系統”,而且他們已經成功制造出可在近地軌道試驗的“電磁推進系統”原型機。在2016年11月,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國的“電磁推進系統”原型機已經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進行測試。所以NASA團隊近期發表的有關論文,只是對中國科研機構已經取得成果的“再次確認”,“中國是該技術的實際領跑者。”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目標是盡快在衛星工程上使用量產型“電磁推進系統”。目前,該技術正處在論證階段的后期,“中國科學家試圖改進原型機,以減少電力損耗,他們還要想方設法將這類發動機‘塞進’衛星,并為發動機研制尋找合適的制作材料。”美國軍事專家加迪表示,中美正在圍繞“電磁推進系統”開展研發競賽,這項技術的軍用潛力巨大,如果中國能讓軍用衛星安裝“電磁推進系統”,那么就能進行更快的變軌機動飛行,解放軍對衛星飛行高度的控制更為便捷。
實戰中,搭載激光武器或攔截彈的中國衛星,能夠依托“電磁推進系統”高速攔截不同軌道上的敵國衛星。此外,由于“電磁推進系統”不會往外噴射任何物質,因此使用該技術的中國衛星或太空飛船的隱身性更強,美國空軍的偵察系統很難察覺或鎖定它們將陷入被動。“電磁推進系統”量產化后,還能降低軍用衛星的使用成本,從此不需要搭載昂貴、有限的傳統燃料實施變軌,搭載“電磁推進系統”的軍用衛星的使用壽命也相對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