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會造飛機的人,為什么會有屬于自己的飛機工作室呢?
“智能制造”當是關鍵詞。上飛公司在官方消息中提及:“王堅大飛機工作室”是上飛公司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將會用工業大腦、數據資源、變革性技術為大飛機事業插上“隱形的翅膀”。
著眼于產業格局和未來發展,上飛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積極推進新技術在飛機制造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也就是說,互聯網和制造業的融合將會成為探索的重點。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阿里巴巴的ET工業大腦。僅在杭州,ET工業大腦已深入中策橡膠、盾安、正泰、恒逸石化等企業的生產場景中,通過生產流程的數字化,原先沉默的生產數據可以真正發揮價值,在良品率提升、故障預測、生產線提升改造等方面發揮作用,甚至關聯到產業鏈上下游的改變。
實現制造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同樣也是上飛在積極探索和關注的。官方消息中提及,以數據驅動制造,上飛想解決航空制造中“視而不見”“盲人摸象”“霧里看花”等影響飛機制造產能提升的問題,用數據實現優化工藝設計、智能排產排程、精準物流配送、優化質量控制、透明管理決策,最終實現用數據創造價值。
在什么都講融合的數字經濟時代,對數據的重視或許已是很自然的事。但作為阿里云計算業務的拓荒者、阿里云ET城市大腦的創始人,王堅對技術革命的洞察一直走在前沿。
當年,阿里云堅持要走自主研發之路,背后是眾多工程師共同背負的夢想和壓力,王堅也曾在亮相央視《朗讀者》欄目時回顧創業的艱辛時光。現如今,阿里云已成長為全球云計算三巨頭之一,在天貓雙11等眾多流量高壓場景背后,其實都有阿里云的技術支撐。
王堅表示,與中國商飛公司進行合作是一件創新而又有意義的事。在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時代,“城市大腦”的出現,第一次把數據資源當作城市發展的決定性資源,雙方合作將使用數據來為大飛機發展打造“新的翅膀”。
數據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說,上飛這次要造的“新翅膀”,就是要實現“made of 數據”。如果要暢想一下,這件事的推進將會是由點到面的,先從某一環節去試點,再逐步鋪開,推動制造環節的數字化轉型,而對傳統制造數據的挖掘、建模,最終將為飛機制造構建出一個“工業大腦”。
如果觀察一下就能發現,阿里云的ET大腦正落地到工業制造、城市交通、醫療健康、環保、金融、航空、社會安全、物流等數十個垂直領域,而馬云呼吁的重點也從新零售轉向新制造。——為制造業加上互聯網的能力,這樣的技術融合正在越來越多領域發生,幫助產業尋求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最優解”。
這將是一個數字化的飛機夢。有趣的是,王堅曾將城市大腦比喻為下一個“登月計劃”。當時他表示,正如60年代的登月計劃一樣,城市大腦將為世界科技創新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探索平臺。
當時王堅表示,產業、技術不可能憑空發展,基于互聯網,計算能力的提高和數據,現在我們可以去談論機器智能、城市大腦。這三件東西結合在一起則正如當年電的出現一樣,構建起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而機器智能是數據時代的第一個電燈泡,開始把黑夜變成白天。
如今,城市大腦的發源城市杭州成為了史上第一個能數清路面上實時跑著多少輛車的城市。衢州、蘇州、雄安、澳門、海口、德清、吉隆坡等海內外十多個城市都已采用ET城市大腦。
距杭州3000公里外的馬來西亞吉隆坡,復刻了杭州城市大腦指揮救護車的經驗,當地救護車趕到事故點的時間縮短了48.9%。在雄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里云聯手打造“未來城市實驗室”正緊鑼密鼓地用人工智能參與到新城建設……
數字化方案正在更多的產業領域和城市起航,這是屬于數字時代的數字夢想,也是技術和數據不斷創新實踐,著眼于未來的探索與前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