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由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和《財經智庫》等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制造論壇在廣東佛山舉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在演講中表示,制造業做強做優要堅持"三個引領",即必須要堅持戰略引領,把促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作為國家長期堅持毫不動搖的基本方針;堅持戰略品牌引領,品牌的創造反過來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還要堅持問題引領,把制造業創新發展置于世界最好水準的比照下,放在外部激烈競爭的倒逼環境下找差距。
以下是范恒山發言摘錄:
抱歉,因為時間緊的關系就沒有準備PPT,我結合會議主題講一些觀點。剛才朱偉市長在致辭中提到,去年底佛山的GDP已經超過萬億,達到了1.08萬億,這非常了不起,我以為這是制造業的功勞和勝利。剛才李毅中部長講到佛山的工業比重超過了55%,我問了朱偉市長,佛山的制造業的占比已超過了85%。所以制造能強企、能強市、也能強國。制造業跟別的產業不一樣,比如說房地產產業可以強企,甚至在一個時期內可以強市,但是永遠強不了國家。談到制造業,就大而言,我國早就是世界第一了,制造業的規模位居世界首位。但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是大而不強。盡管我們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國家采取了許多的措施來推進制造業的發展,但直到今天,許多基礎性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我想不局限于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這個內容,從更宏觀、更全面一些的角度談一談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問題,主要內容是優化路徑促進中國制造爭先走強。
互聯網非常重要,工業互聯網非常重要,但是單靠互聯網恐怕難以讓中國制造爭先走強,需要多措并舉。我們不僅要使國家制造業變大,還要變強、變優,這不僅僅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環境倒逼的一種選擇。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涉及到的關鍵就是主體或角色的變化。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已經被推向了前臺,脫不開、躲不掉。既然已經走向前臺,就必然會受到各個方面的注視,說得嚴峻一點就是遭遇各方面的“圍堵”。而面對各式各樣的圍堵,如果我們不能利用新的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爭先走強的話,就會連現在的地位也保不住。并不是說你當不了老大就一定能當老二,如果不爭先走強,你的結果可能是老大當不了,老二也做不了,這就是我們面臨的選擇。而要使中國能夠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并且在舞臺中央能夠真正立得住,就產業而言,必須把制造業做大做強做優,占領世界的制高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但是我們怎么樣把中國制造做大做強做優,特別是做強做優,關鍵在于優化發展的路徑,一定要采取一些關鍵的措施,一定要把一些關鍵的方面做好。在我看來,可以實施“三三戰略”,當然“三三”這個說法是想讓大家聽起來記起來更為方便,具體的說,就是要堅持“三個引領”、強化“三個支撐”、促進“三個賦能”。
首先是“堅持三個引領”。
第一個是要堅持戰略引領。這些年我們在制造業發展方面是走了彎路的,關鍵是在戰略上缺乏確定性、沒有一以貫之。戰略上不確定或者搖擺,在實踐過程中就必然會走彎路。有一些時期,我們對房地產這類產業的發展是情有獨鐘的,可謂“欲禁還放”或“欲擒還縱”,這在實踐中就帶來了對其他產業特別是實體經濟、包括制造業的擠壓。房地產經營能夠賺到大量的錢,而制造業很辛苦卻賺不到錢,誰還會做?所以,首先我們要堅持戰略引領。一方面,要真正確立發展制造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基礎與核心地位,把促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作為國家長期堅持、毫不動搖的基本方針,切實圍繞制造業發展和提升協同配套推進其他產業發展和環境條件建設。要適應新的形勢與任務,對接新的科技與產業革命成果,吸收借鑒先進經驗與做法,分階段制訂制造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建立務實的推進機制,確保實施的進度與效果。如果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我們爭先走強的目標是可以達到的。另一方面,要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為促進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發揮體制優勢、集中強力資源,奮力搶占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技術創新的制高點。昨天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央領導為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授獎,這很重要。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更大的力度來促進科學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我們投入的力度還不夠大;相比較而言,所出的成果還沒有多年前我們搞“兩彈一星”的時候那樣密集。那時,環境逼迫加舉國體制,科學家們在很短的時間內攻克了很多關鍵的技術,有些技術跟世界的距離并不遠。所以如果不重視這個方面,不去努力實現更多關鍵核心領域技術突破,制造業就難以爭先走強,其它領域的發展也缺乏堅實的基礎。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是要堅持品牌引領。強大的制造業必然是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而高質量發展必然催生品牌,品牌的創造反過來又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佛山制造為什么發展得好?我看到一個資料說,佛山建立的“全國知名品牌的示范區”就有13個,這說明佛山品牌引領做得好,成為推動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關鍵舉措。佛山的民營企業格蘭仕去年的銷售收入就超過300億,其中品牌起到了很重要的帶動作用。其實所謂配套不僅僅是生產過程、工藝環節之間的配套,也涉及到生產和銷售之間的配套。有了高質量的產品,靠什么樣的機構來銷售?銷售機構的品牌亮不亮、信譽高不高,直接影響到消費市場的拓展。所以品牌體現在各個環節,首先體現在制造環節,對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品牌的多寡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制造業強弱和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準。發展制造業要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切實加強品牌引領。比較遺憾的是,即便是我國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如珠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等知名品牌都不多,世界級品牌更是有限。要在全面提升質量的基礎上,培育創造和宣傳弘揚中國制造業品牌,使其成為帶動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這是第二點,要堅持品牌引領。
第三個要堅持問題引領。要把制造業創新發展置于世界最好水準的比照下,放在外部激烈競爭的倒逼環境下,也放在人民群眾嚴格檢驗、嚴厲挑剔的氛圍下來找問題、找差距。當前,我們應該抓好“一低一高”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抓“低”,就是從普通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制造產品的質量抓起。為什么現在國內人群的消費有一萬多億人民幣體現在國外消費市場,而它們所購買的大部分是奶粉、牙膏之類的普通生活用品?說明我們的產品質量包括一些普通生產生活用品的質量還沒有過關。有些高端的產品我們缺乏必要的條件暫時還沒有搞上去,似乎還可以理解,但普通的日常用品質量達不到要求,就說不過去了。所以,要把這個問題切實解決好,從最低的做起,把“低”的做好了,做好“高”的就有了基礎和經驗,也就一定能搞上去。另一方面同時要抓“高”,就是要抓好 “四基”一類的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剛才李毅中部長講,現在講5G的多、講“四基”的少,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沒 有“四基”,也就是說,沒有核心基礎的零部件或元器件、沒有先進基礎工藝、沒有關鍵基礎材料、沒有產業技術基礎,制造業發展就相當于建立在沙灘之上,其它一切也無從談起。所以要在強化“四基”的基礎上,提升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水平、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
其次是強化“三個支撐”。
第一個要強化環境支撐。也就是要全力打造國際最好的、有利于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體制政策環境。前不久我跟朱偉市長等在中央電視臺參加央視財經論壇特別節目的時候,討論的就是營商環境。我不是人在佛山就說佛山的好話,我們全面觀察研究佛山,能夠體會到佛山的營商環境在全國的確是屬于一流的。沒有這個營商環境,好的投資者,好的創新資源就不會來。其實在這方面也不要說得太玄,營商環境是很具體很實在的東西。投資者創業者不一定盯著某個地方的高收入和好硬件,但卻很重視舒心、溫暖和信用,要的是政策穩定、法規透明,執法一致,讓他有安全感,對投資前景充滿信心,好的環境等于給投資者、創業者吃了定心丸。所以,環境的支撐很重要。我以為,環境的支撐主要涉及到這樣四個方面:一是有穩定透明的法規體系,能夠確保市場公平,能給投資者長期投資帶來信心;二是有有力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高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創新動力;三是有及時務實的政府服務,能夠解決發展中碰到各種的難題與困難;四是有適宜實惠的財政、金融政策,能夠支撐和推動制造業長期發展。關于這一點,我注意到李毅中部長講制造業發展時,特別講到要降低制造行業的增值稅。的確,我們有些行業稅收很低,但對制造業的征稅卻不低。這說明我們口頭強調要發展做強制造業,但具體政策卻并沒有向這方面聚焦,一定要讓搞制造業的人們感覺到揚眉吐氣,能在這個領域享受到適宜的政策支持。我長期在國家發改委工作,對政策方面的情況有一些了解,我覺得相關政府部門對制造業的政策支持還需要改善和加強。
第二個要強化平臺支撐。要以區位、資源等為基礎,服從國家戰略導向,圍繞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培育打造或優化提升各種功能平臺,形成有機連接、相互推動的支撐體系。平臺支撐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積累的很重要的經驗,拿廣東來說,國家打造的前海、橫琴、南沙等功能平臺,哪一個沒有在今天對國家的發展起到重大的示范推動作用和探索引領作用?制造業的發展一樣需要平臺支撐,通過這些功能平臺實現示范、引領和帶動。其重點,一是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依托它們形成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基地和先進技術的策源地;二是加強改革創新試驗區與制造業發展的對接,依托它們探索形成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有效制度環境和治理體系;三是改造提升各類產業園區,依托它們打造與前沿技術及時對接,充分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特色制造基地;四是優化新區功能,依托它們打造產學研協同、產業鏈緊扣的現代制造業集群。在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方面,功能平臺的特殊作用絕不能忽視。
第三個要強化鏈條支撐。我們都知道產業鏈條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全球化的發展、分工的細化,比較優勢的發揮等帶來了各個國家之間產業環節的緊密結合、產業鏈條的跨區域的銜接。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一旦國際關系緊張,這種格局就會受到挑戰甚至會被打破。這兩年的進行的貿易戰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我們在很大程度上經受起了貿易戰的考驗,來自于我們數十年來形成的比較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而作為正在崛起的第一大發展中國家,我們在進一步構建良好的產業鏈條方面應有堅定的意志和更好的行動。對付更加慘烈的貿易戰的其它形式的圍堵,完整的產業鏈就顯得非常重要。而現在我們有了數字技術,有了工業互聯網,能夠越空間跨區域進行鏈條對接。要有效結合傳統工具現代技術、加強同區域和跨區域配合,建立健全重要產業的配套體系,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的完整整組合和無縫對接,進一步完善產業配套能力,提高內部循環發展水平和自我創新能力。在這方面,我們具有良好的條件與堅實的基礎,我國的工業體系非常完整,包含41個大類、207個中類和666個小類,關鍵是怎么利用好這個基礎和條件。在產業鏈條特別是制造業鏈條建設方面,我們不能一味地依靠外部市場,還需要堅持自主創新。對這一點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應有扎實的準備。
其三,要推動“三個賦能”。
第一個要推動數字賦能。今天論壇討論的工業互聯網問題,就是數字賦能問題。數字技術是新技術的重要代表和集中體現,在今天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產業的競爭水平,必須大力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有機融合,實現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數字賦能的關鍵是兩句話,即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而推進數字賦能制造業要緊扣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推進制造業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數字技術與制造業兩者深度融合創造條件。二是全面建設并形成高水平的制造業數字基礎設施,包括搭建面向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靈敏能動的制造業創新載體。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難點不在于大企業,而在于中小企業,大企業有自己的數字平臺、互聯網平臺,但90%的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既有意愿問題,還有載體問題,而意愿和載體問題都涉及到成本問題,所以打造服務于中小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就顯得很重要。三是全方位高質量建設制造業數字信息庫,形成完備的、高效率的制造業信息收集、儲存、處理和運用系統。在這里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要認識到數字化賦能對所有國家和地區帶來的機遇是共同的、平等的,我們不可能阻止別人利用這個機遇,我們能夠做需要做的就是先走一步、高開一階,這樣我們就能占居主動。時不我待,別人搶占先機就意味著我們對機遇的喪失,對這一點我們要有十分清醒的認識。
第二個要推動精神賦能。在這個方面能夠比較強的體現中國特色,因而我們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一點。精神的力量不可低估。制造業有精神賦能,不僅會帶來高速度,而且會帶來高質量。日本、德國為什么一直保持著制造業領先的狀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精神賦能。對于制造業來說,最核心的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國的固有傳統,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品質,回顧歷史,精神賦能曾給我們攻堅克難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推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已經積累起來的、帶動中國創新發展的精神賦能。所以在今天建設制造業強國,必須強化精神賦能,把愛國為民、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犧牲奉獻和創新進取鏤刻在人們的心底里和靈魂中。
第三個要推動文化賦能。獨特是文化賦能的實質,對于制造業來說,文化賦能的本質是形成產品的特色。任何一個產品都是某種文化的載體,而不同的文化呈現著不同的產品形象,而這又直接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和銷量。所以,在一樣追求產品的質量的同時,要把文化賦能作為形成不一樣的、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產品的重要手段,通過精心的文化凝練、精當的文化創意、精致的文化設計,使同類制造品由“又一個”變為“這一個”,展現獨特的社會形象和獨有的市場魅力,也體現特殊的品味和超常的價值。文化賦能帶有特殊制定或私人定制的味道,而在數字化的生產條件下,私人定制同樣可以像大批量的一般產品生產享受低廉的制作成本。文化賦能集中體現了國家或區域的特色,是我們提升制造業質量、做強中國制造的重要路徑。
歸納起來說,在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方面,全世界各國面臨的機遇都是同等的,在這方面我們要力爭先走一步、高開一階;而做強做優中國制造業,不僅要在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方面下功夫,也要多管齊下,要特別注重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超常的速度和節奏實現中國制造的爭先走強。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謝謝大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