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力成本持續攀升,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近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呈上升趨勢,尤其在通訊、汽車、電腦及家電等行業,使用機器人代工的現象日趨普遍。業內人士預計,為滿足部分前期資金不足的企業的需要,工業機器人租賃的商業模式未來或有更多市場需求。
中國人力成本進入上升通道,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也明確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到2020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對于一些正在為“招工難”而頭疼的企業來說,持續增加的成本壓力,將是他們未來經營須重點納入的考慮范疇。
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已開始用機器人來取代人力操作,這一趨勢近年日益明顯。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粗略統計,2010年中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同比增長130%,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同比增長了62%。這一增長更為集中在中國沿海一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介紹說,近年來,珠三角制造業使用機器人的企業年增長速度達到了30%至60%。
國外進口的機器人占據了當中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中,瑞士ABB、日本FANUC(發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電機)、德國KUKA(庫卡)這四家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便達八成以上。
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差距依舊明顯,但中國自主研發機器人的速度也在加快。深圳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最大的地區,該市的機器人協會下有超過63家機器人企業。樊建平表示,這些企業在2011年的產值達到160億元人民幣(32億新元),發展增速約為50%至60%。
全球最大電子代加工企業富士康是在生產領域較早啟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之一。
中國被視為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行業潛力最大的市場,在未來數年內的市場需求將呈井噴式發展。業界初步估算,中國“十二五”規劃期間,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每年平均市場規模將在40億元以上。
不過,使用機器人的成本與維護費用,也令部分資金實力較弱的企業望而卻步。以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萊恩精機(深圳)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產品售價從幾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對于普通民營企業來說,這一價格存在較高的門檻。
因為看好這一市場,日本歐力士科技租賃(ORIX RENTEC)今年4月便在上海開設展廳,與日本安川電機的中國當地法人合作開始工業機器人租賃業務。另外,深圳、廣州等市近年也出現了靈活的機器人“雇傭”營銷,如果企業覺得不合適,可以及時解除機器人的“雇傭合同”。
轉載請注明出處。